作者 幸福小站
臺灣主流觀點咸認為,我國少子女化的成因是經濟面的。例如低薪、高房價。
這個觀點沒有錯,卻不完整。所以,我們先邀請您一起進入「生小孩」的想像情境中,一起看看生孩子的現代女性,到底面對了哪些壓力。
第一幕。當女性接獲懷孕喜訊,感動落淚,接踵而來是個人心理與身體的轉變。你還在上班,但開始會孕吐。你是孕婦、你即將為人母,但你也是上班族,要面對自己的老闆和同事。你知道你的所作所為,關乎另一個幼小的生命。焦慮是難免的。
你的胎兒隨著日子越來越有份量、越來越有生命力。於是,同事關心有孕在身的你,耳提面命好好休息、放鬆心情。可是你心裡疑慮,工作沒有減量(只有體重增量),減壓如何可能?老闆也關心有孕在身的你,懷孕辛苦了啊,媽媽真偉大。可是你不禁懷疑,老闆真的關心我和我的孩子?還是擔心我要請育嬰假?還是想探一探我會不會離職?你也擔心,自己的育兒生活充滿不確性,在這間公司的職涯發展,還有未來嗎?反之,爸爸倒不會有這些焦慮。
第二幕。當孩子安全「卸貨」,新的挑戰開始了。餵奶、拍嗝、哄睡、換尿布、安撫、陪伴。超高密度的育兒工作開始啟動,一日復一日。每天連安穩地睡好睡滿七小時,都變得不可能,因為新生兒就是每小時會哭鬧不休的小動物。
此外,就算你是找到保母、托嬰,或因為有長輩、親戚幫忙,可以回到工作崗位的「幸運」份子,但此時,你又進入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兩難。
育兒工作往往不由分說,由「女人」自行承擔。自己的孩子,往往是女性自己動手養。如果你家的男人願意、且能主動分擔育兒工作,那是「幸運中的幸運」。只不過,這又反映了性別角色期待的荒謬——女人養孩子、做全套,被視為理所當然,男人換尿布、餵個奶,就被誇獎上了天。就業女性不禁會想,為什麼我承擔全部責任,被看成理所當然?我也有工作、賺錢,為什麼還要一個人主責「第二輪班」的育兒工作?
以上兩幕情節,是絕大多數臺灣育兒女性的共通經驗。這說明了,在家庭分工性別不平等的臺灣,「孩子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而是女性犧牲小我的產物。當女孩長大成人、一步步邁向人生職涯的坦途,最終卻會發現,在這個社會,你個人的「理想道路」和「生兒育女」是不相容的!臺灣女人的生涯規劃,必然受到孕、產、生、養的影響。
女人並不傻。當代女性已不再是需要仰賴老公外出賺錢,向老公伸手拿錢,解決家用需求的老婆(事實上,男人的薪資也愈來愈難以獨撐一家多口)。然而女性角色由家內轉向家外,男性角色卻停滯不前,不願由家外轉而協助家內。於是衡量孕、產、生、養的得失利弊,愈來愈少人會輕易「挖坑」,讓自己跌入自討苦吃的困境。
圖一、各國2000-2015生育率(TFR)與30-34歲女性勞參率(FLFP,%)走勢
資料來源:OECD Statistics、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業失業統計,作者整理。
圖一就可以看出,臺灣的青年女性勞動參與率不斷攀升,已來到85%的極高值,超越法國、進逼瑞典!然而,總生育率卻是跌跌下墜,呈現明顯的「分叉型」。足見就業、育兒「不能相容」,臺灣女性寧可二選一的格局,有多麼強烈。
這就是現代人口學解釋東亞國家生育率下墜的重要原因:性別不平等。經濟學家Myrskylä等人(2009)在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的論文指出,日本、韓國等富裕的東亞國家,生育率始終敬陪末座,其原因應是「未能建立制度實現工作與家庭的平衡(work-family balance),以及性別平等」。人口學大師MacDonald(2000)的分析則認為,低生育率的重要原因之一,是社會逐漸性別平等了,家庭內卻仍性別不平等,兩者趨勢不一致。所以除非家庭內的性別平等程度提高,否則生育率難以回升。
圖一也可看出,扭曲的性別結構下,日本、韓國的青年女性勞參率和生育率落入雙低,女性不易就業、卻也不敢多生。反觀法國、瑞典和冰島的30-34歲青年女性,近十五年來勞參率皆高達80-90%(大家都工作!),生育率也在1.8-2.0之譜(大家都生兩個孩子!)。女性就業、育兒「可相容性」的例證,就在這裡。
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年「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」,15歲以上有偶的受雇女性,平均每天照顧子女的時間為1.27小時、做家事為1.73小時;反之,配偶平均每天照顧子女的時間則是0.52小時、做家事為0.61小時。相比之下,一天之內的育兒與家務工作時間就相差了1.87小時。若換算成一年,女性比男性從事整整快一個月的無酬工作。也就是,雙薪家庭的夫妻倆,女性花比男性多出近乎3倍的時間從事家務勞動。
以性別平等著稱的北歐國家呢?OECD家庭資料庫(OECD Family Database)的數據顯示,雖然育兒工作仍存在性別不均,但育有一胎的芬蘭女性承擔幼兒照顧的時間僅有男性的2倍,挪威的差距僅為1.63倍。較為均等的工作分配,才足以說明育兒不是女人獨自的責任,配偶角色不容缺席。這是家庭內性別平等的第一個指標。
另一個家庭內性別平等的指標是,生了小孩之後,男人是否願意請育嬰假?OECD資料顯示,2013年各國育嬰假請領人的男女性別比例,「最均衡」的是冰島(女:男=54.5%:45.6%),其次依據是瑞典(男性45%)、葡萄牙(男性43%)、德國(男性24.9%)等。若以臺灣就業保險育嬰留停津貼給付件數來看,同年請領人為男性的比例是16.4%,只能說是差強人意。
冰島向來有驚人的「父職責任」文化。冰島的男性育嬰假制度從1980年代就開始建置,父、母各有三個月不能互相轉讓的獨立育嬰假,再配搭可倆人自由分配的共同育嬰假,請假期間均可領八成薪資。最重要的是,可以分散、彈性、依個人需求安排運用!
這套制度的目的和重點不是讓女人就業、育兒「二選一」,反而是鼓勵父親參與育兒,讓男人生涯選項「由一化為二」,真實承擔奶瓶、尿布、哄睡、陪伴的責任。面對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的事實,冰島男人不是坐享父權紅利(出門上班、回家看報),而是不分男性、女性,都享有工作、育兒之間的平衡人生。
表一、臺灣、冰島育嬰假制度比較表
資料來源:Eydal, G.B. and Rostgaard, T. (2015),作者整理。
冰島這套中看且中用的育嬰假政策,搭配他們的性別平等家庭文化,讓80%的冰島父親都會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請領育嬰假。冰島是連續九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為性別平等首位的國家,且生育率接近合理人口替代水準,這是現在的臺灣難以望其項背的重大成就。
「你有交男朋友嗎?」「你甚麼時候要結婚?」「什麼時候才要生孩子?」若你身邊正好有育齡階段的女性朋友,你是否也曾這樣對他們「噓寒問暖」?
在臺灣,成家的女人往往只能祈求另一半不是「豬隊友」,不敢期許他是「神隊友」。可是,女人其實並不是生來就知道如何當媽媽,而是在養育的過程中學習做媽媽。爸爸也是一樣的。沒有「參與」,就沒有機會學習。
性別平等對於促進現代社會合理生育率的作用,可能跟經濟一樣重要。從性別平等的另類角度切入,讓年輕男人願意分擔育兒工作,讓年輕女人敢於進入一個責任平等的家庭生活,同樣是「友善生養環境」的環節之一。臺灣人,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。
參考文獻:
Eydal, G.B. and Rostgaard, T. (2015). Fatherhood in the Nordic Welfare States: Comparing Care Policies and Practice. Policy Press.
McDonald, P. (2000). “Gender Equity in Theorie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.”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6(3):427-439.
Myrskylä M., Kohler H.P. and Billari F.C. (2009). “Advances in Development Reverse Fertility Declines.” Nature 460(7256):741-3.
作者簡介
王兆慶/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
黃喬鈴/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
Just want to say Hello!